中国青年网: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增古籍修复实践课,让“受伤”古籍“重获新生”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2-10-26  

  中国青年网合肥10月24日电(通讯员张欣怡)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作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利用丰富的古籍资源,为学生开设了一场场生动的古籍修复劳动实践课,深得学生喜爱。10月19日下午14时,安徽中医药大学青年传媒中心新闻采编部对古籍部主任邓勇及2022级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进行采访。

图为22级针推班学生正在修复古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琪睿 供图


医学生学习“医治病书”


  走进安徽中医药大学古籍部,层层书架上的一本本古籍摆放整齐,已重获新生的古籍在玻璃下展览着,绿植与红木相互映衬。木制的修复台上,各类修复工具铁尺、毛笔、古纸、锥子、镊子等摆放整齐。安徽中医药大学2022级针灸推拿专业新生正伏案修复,实践课老师在旁边进行技术指导。

图为实践课老师指导古籍修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琪睿 供图


  指导老师向学生们介绍时这样说:“古籍修复流程繁复,修复师首先要拍照存档,记录下各种数据,然后开始拆书、揭页、编码、配纸、修补书页……”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布置的任务是装订封面。

  202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的王怡佳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非常荣幸能够学习古籍修复,同时也感受到了古籍修复人员的辛苦,需要精确测量古籍的各种繁琐的数据。”她正在修复的是一本1884年的古籍,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捧着古籍,生怕造成二次伤害。“我感受到了古典书籍的魅力,我想我很愿意为古典修复和技艺传承贡献出一份力量。”我们能够在她的话语中感受到她对这门实践课的兴趣和认真的态度。

图为22级针推一班王怡佳接受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琪睿 供图


古籍修复拉进中医药文化距离


  古籍部主任邓勇赞扬本堂课学生们的表现出色,表示古籍修复劳动实践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对中医药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为古籍修复培养人才。同时,邓勇对现代科学技术与古籍修复之间的关系发表看法,“我们在修复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现代科学技术,比如纸浆补书机,酸碱测试仪等,这些都很有利于我们古籍修复工作的开展,但主要还是依靠人工修复,修复师的技艺是无可替代的。”

  中国古代书籍修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到今天已然是一种成熟的技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技艺也要不断地精进。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更好地传承古代书籍修复技术力求突破。

  采访中,邓勇说道:“我们的劳动实践课堂上所使用的古籍都是典籍原版,这大大拉进了同学们与中医药文化的距离,也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情感。”


劳动教育散发中医药香


  由于纸张材质的特殊性,在其传世的过程中极易受到伤害,比如因保存不当、战争、自然灾害、昆虫、周围环境不适等原因,外界因素和纸张本身相互影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古籍文献资料的破损。正如明代周嘉胄撰写关于装帧的专著——《装璜志》所写:“前代书画,传历植筋,未有不残脱者。”这段话的意思是,历代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到今天,没有不残缺或者脱落的。

  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展古籍修复劳动实践课,不但让同学们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让同学们学习医治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的同时也学习了“医治”饱受时间摧残的“病书”,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永续利用、薪火相传注入新鲜血液。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6132918&app_version=1.3.2&sid=1456643&time=1666611608&signature=9b8ne3myXKLv0lpjr2RaBKMK0HeXyoE1xP5OAdZD6NYMBgwzVQ&sign=b2a69ad10eb97b40e1ce1c8bf143b730



 
 

安徽中医药大学 团委 版权所有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合肥市新站区龙子湖路350号(少荃湖校区) 230012 皖ICP备02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