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合肥10月24日电(通讯员 潘余云)“护叶,这里是树叶的叶,是古籍的保护页,这节课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古本增加一张保护罩……”10月18日上午10点,一场特殊的劳动教育课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拉开了帷幕,22级针灸推拿一班学生正在学习修复古籍。
“同学们,先观察一下你们手中的古本,按照破损情况进行评估”。劳动实践课程《中医古籍修复》老师、古籍部主任邓勇一边拿起一本古籍,一边详细地向2022级针灸推拿学院的学生授课。同学们聚精会神,认真听讲,观察并评估古籍,开始修复的第一步:拆书,揭页,为古籍更换封面。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针灸推拿一班学生进行古籍修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琪睿 摄
古籍保护责任重大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古籍的光芒闪耀至今,离不开古籍修复师的努力。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默默在背后付出的文物修复师们走进人们的视野。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校区古籍部收录了3.3万册古医书,其中不乏距今已超过400多年的珍贵古籍,如《赤水玄珠》《医说》《备急千金要方》等。古籍的保护离不开专业老师的付出,也正是因为这场特殊的劳动教育课,学生们才有机会接触、学习和实践,走进古籍部,了解中医古籍的魅力。
“邓老师讲得非常仔细,我们第一次接触这些古本,幸好有老师的讲解,不然还真是一头雾水。”学生王依凡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不进了接到古籍的重要性,还能亲手进行修复操作。在修复过程中,我沉浸其中,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这样的实践劳动我希望能开展得更多。”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学生进行古籍观察与评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琪睿 摄
古籍修复是一门特殊的技艺,它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缜密的心思,更需要具有一定领悟力和判断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课程,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了解并学习古籍修复的相关知识,也对古籍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实践操作提技能
“更换封面的时候,先用刻刀沿书脊切去旧的定装线”“大家在修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书页”……邓老师穿梭在每个小组中,不厌其烦地纠正同学们的错误操作,强调注意事项。填表、拆线、清理灰尘、添加或更换封面、最后定线,每一步操作都需要谨慎对待。学生李怡嘉在更换封面上得到老师的肯定,她兴奋地说:“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课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也让我对古籍修复更加感兴趣了!”在最后的定线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盯着自己的古书,生怕出现失误。
看到古籍从旧变新,而且变得更加坚韧,学生们都为自己感到自豪。鲜活的书本承载了历史的厚重,独具韵味。全班同学也成功地完成了此次劳动实践课的任务。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古籍部老师为学生介绍古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琪睿 摄
劳动教育育新人
据悉,该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必修课,成立了劳动教育教研室,出台一系列劳动教育政策文件,搭建了学校劳动教育框架,实现了劳动教育“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飞跃。学校劳动教育共32学时,分别是8个理论学时、24个实践学时。本学期,学校劳动教育教研室将在针灸推拿学院2022级新生中推行8个学时的理论教学,下学期将完成全部2022级本科新生的理论教学;24个学时的实践课程由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在教务处和劳动教育教研室的指导下,在5(五年制为7)个学期内自行组织开展。2022级本科生需顺利完成32个学时且考核均合格,才能获得该课程的2个学分。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许钒表示,学校的劳动教育围绕“劳动价值观”教育与“劳动素养”养成,加强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合力,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向同行,实现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立足中医药院校实际,形成有特色、有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实现学校劳动教育“从有向优”的新飞跃。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6132918&app_version=1.3.2&sid=1456595&time=1666611309&signature=OPDAM2LbdQB6J8ljGNZazoD9BigrLdO1KX0mkV39oyW5xrzpYe&sign=9c336fbe21e0142e6c952129148143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