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里是高端医疗设备的聚集地;有人说,这里是生死一线的交换站。
这里的医疗仪器比普通病房多得多,整个病区报警声此起彼伏,一天下来都会幻听。不间断的仪器报警声缠绕耳畔,一声声的警报都是患者活下去的渴求,这里是与死神搏斗的最前线,作为维持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肩负拯救重症患者的使命!这就是2020年度安徽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ICU(重症监护病房),这也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2.5岁的青年团队挥洒汗水、日夜奋斗的地方。
医者仁心 勇于担当
科主任高志凌在临床一线工作快20年,从他身上你看得到的是担当。他身上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着身边年轻的医护人员们,2020年初始,新冠病毒大肆侵犯之际,举国上下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之战,内科ICU的青年医护人员同样勇于担当,副主任聂卫群、副护士长郜萍、护师翟小华、许刚舍小家为大家,克服困难前往武汉。他们自己却说:“这次去武汉,只是换了一套衣服上班,继续做着自己的老本行”。
日常工作中,高志凌也毫无保留得将所学到看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体会传授给大家,带领大家一同学习一起进步,相继开展了俯卧位通气、纤支镜检查+肺泡灌洗术、盲插鼻肠管、人工肝等技术,并带领大家学习ECMO技术,使重症监护室的业务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只要科室有需要,大家都会看到他的身影,面对困难从不逃避。晚上11点,还会看见他在病房忙碌的身影,确认患者全安然无恙后才会离开。
“患者不是机器,他们亦是父母,亦是儿女,亦是爱人。”副护士长郜萍回忆说,这是高志凌主任给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2020年冬的一天,科里来了一位病情危重、重度感染的老年患者,还合并了许多基础性疾病,而陪伴他的家人只有他的八十多岁的老伴和女儿。不知是出于老年人特有的固执还是对老伴病情的焦急,她拒绝在任何医疗告知书上签字,任凭管床医生和床位护士怎么劝说,老人家就是听不进去,在她看来,老伴只是到监护室过渡一下,病情没有那么严重,医生就是负责看病的,签字就是在推脱责任。
时间就是生命,家属不签字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之际,高主任来了,他说:“我们的工作救死扶伤、永不言弃,以心换心患者会理解我们的。”下午六点多,他刚处理好病房的其他事宜,在洗手池洗洗疲惫的倦容,满脸和风细雨走进了医患谈话室。老太太站在门外神情焦急的等待着,一见有穿白大褂的出来,一个箭步就走了上来询问老伴的情况,“您好,老人家,我是这个科室的主任,您有什么担心的事和我说,我来解决。”这是高志凌见到老人家的第一句话,然后上前扶着她面对面坐了下来,倒了一杯热水放到老人家手里,就像和家人谈心一样了解老人家的需求,解答老人家的疑虑,安安静静的听老人家的诉求……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老人家安心的在医疗告知书上签字了,平静的离开谈话室。

无怨无悔 无私奉献
虽然人们都说ICU的大门阻断了病人和亲人的联系,虽然人们都说ICU内都是冰冷的仪器,但ICU的医护人员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当患者拒绝配合治疗时,面对年长者,他们哄着“爷爷、奶奶,多吃点才能恢复的快啊!”,面对孩子他们也会哄着“小朋友,加油哦!”,当患者想家时,用自己的手机为他们开通视频以缓解思念之情。他们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为医疗事业奉献青春、力量、爱心,勇当重症监护室里的“生命守护神”,为患者守好这生命中最后一道门。
“叮铃铃……”凌晨两点灯火通明的ICU医生办公室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
“喂,你好,这里是内科ICU。”
“你好,急诊科急会诊,心跳骤停。”
“好的,马上来!”
值班医生陈韵放下电话马上赶赴急诊科,复苏床上躺着的是一位60岁左右心跳骤停的患者,急诊科同事们正在进行心脏胸外按压对其进行复苏,陈韵迅速判断,立刻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抢救药物等一系列的紧急处理。
20分钟过去了,监护仪显示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大家暂时松了口气,陈韵立即查看了病人的化验及检查结果,发现病人有大面积脑梗且伴心肌损伤,有随时再发心跳骤停的危险,必须立即转入ICU监护治疗。电联ICU值班护士后,立即严密监护转运至内科ICU,这边早已严阵以待,值班人员一路小跑到门口迎接病人。
一人托住头,一人托住脚,中间四人分别护住腰臀部,“一二~三!”医生护士团队六个人齐心协力将病人成功过床。值班护士将病人安顿好之后,感觉到周身发冷,原来是高强度的胸外按压让他们的衣物早已被汗浸湿,这会儿放松下来才有所察觉。
突然心电监护发出“铛、铛、铛……”尖锐的报警声,是室颤,大动脉搏动消失,立即给予电除颤、胸外按压,无效,继续按压,评估,再除颤,继续按压,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抢救动作,每个人的额头上都冒出了密集的汗珠,终于,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展现了些许的善意,显示心律再次转为窦性,抬头一看时间,已经到了凌晨四点,记录好相关抢救记录,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气。但是,因为患者缺氧时间过长,出现了多脏器(呼吸、循环、肾脏)功能障碍,ICU团队为其制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每日查房根据患者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一周后,患者逐渐恢复意识,也慢慢撤掉了维持血压的升压药,化验提示心功能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也逐渐改善,呼吸机参数也逐步下调,15天后,患者完全自主呼吸,成功撤除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肾功能也恢复到正常水平,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隔天,挂满锦旗的办公室又新添了一位成员。
2021年5月的一天,一位复合中毒(白酒+安乃近+烧炭)的患者,在高志凌进行大查房时,病人突发室颤,这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病人随时会死亡,训练有素的医护团队立刻开始抢救: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血压……当病人终于恢复了正常的正常心律时,大家暂时松了一口气。虽然病人身上连接着监护仪,但仪器从监测到发出报警声,仍需一定时间,作为一名“重症人”,他们的反应有时候却比仪器还要快,他们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从“死神”手里拉回一个又一个患者。
抢救一个病人,可以拯救一个家庭,和死神抢人,永不言弃。
医护协力 中西合璧
两年前的一个稀松平常的下午,一位昏迷不醒的病人由当地县医院120转入ICU,“脑出血术后三个月,意识丧失,完全依赖呼吸机……”送来的医生详细介绍完病情后,副主任聂卫群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样的病人几乎没有醒来的可能,长期卧床带给他的是反复感染、四肢废用萎缩、长期受压部位的坏死溃疡,最终只有死亡。
这是一位40出头的中年男性,ICU的门外是他泪眼婆娑的妻子和正在上高三的儿子,他们的愿望就是一家人团聚。
聂卫群运用中医专业知识,给患者开具中药方,开窍醒脑的汤剂由中药房煎好送过来,中医治疗小组用刮痧疗法提升免疫力,穴位按摩防止肌肉萎缩,电针疗法刺激神经促醒。两个月过去了,在这一天护士对他进行每日唤醒时,他的睫毛颤抖着,努力想要从漫长的梦中醒来,终于,他慢慢睁开了眼。
“感谢医生护士对我爱人的照顾,谢谢你们!”病人的妻子接到通知后赶到医院,激动地握住聂卫群的手,“这是这半年来最开心的时刻。你爱人能醒来我们也很开心,但是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后面还有进一步治疗和康复锻炼……”聂卫群嘱咐完家属后,又转身投入了另一场与病魔的“战斗”中。
重症医学科几乎每天都上演着与“死神”、“病魔”作战的场景。2021年1月9日上午床位医师李魏接到高志凌主任电话,告知马上转入一位可疑重症药疹的患者,挂断电话,他立即协同护理团队备好床单元严阵以待。
几分钟后,病人被护送入科,映入眼帘的是他严重肿胀的面部,患者已经昏迷不醒,高志凌主任和李魏医师检查病人,发现他全身红色皮疹、起疱且表皮严重剥脱,结合病史,迅速诊断患者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这种病通常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病情严重,治疗棘手,可因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超过30%。李魏通过辨病辨证,为药毒、湿热蕴结证,开具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的中药汤剂,同时采用院内制剂重连口服液给患者清热解毒。
对于这样一个全身皮肤受损的患者,每天换药就需花费2-3小时,为了防止皮肤摩擦进一步受损,每一次翻身都需要格外小心。他耐心的抽取患者皮肤水疱里的液体,协同护士消毒皮肤,再敷上院内特制膏药。
两天后,患者苏醒,但是对于自己的病情非常焦虑,担心留下后遗症,看着患者恐惧、忧心忡忡的眼神,高志凌肯定对患者说,“不要过于紧张,我们以前也有过你这样的病人,都治愈了,你醒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别怕,会好起来的。”时值疫情期间,患者与家属见面困难,李魏忧患者之所忧,急患者之所急,每当患者想念家人时,他主动帮患者和女儿视频通话,排解母女的忧思。
经过ICU团队不懈努力、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皮损逐渐好转,23天后患者皮损愈合、新皮已生,顺利转出ICU。

优质护理 人性关怀
“姑娘,你真好看!”听到患者洪阿姨说这样的话,护士付叶欢心中一阵暖流,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患者洪阿姨于2021年4月15日由急诊转入内科ICU,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当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了,生死一线,速度决定一切,除了管床的医生护士,确保其他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状态下,临近床位的护士也都过来帮忙,心电监护,吸氧,留置尿管,补液,留取标本,超声评估,医护协作深静脉置管,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监测到中心静脉压,从而才能提出正确的补液方案。在经过准确而及时的一系列对症处理后,洪阿姨在16日夜间恢复了意识,醒来后她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住进ICU,询问之后原来她对自己的糖尿病一无所知,更不知道糖尿病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
“阿姨,因为配合治疗,现在您的病情已经稳定,只需再观察两天便可转出去,可能需要去内分泌科调整一下血糖情况,因为您之前对自己的糖尿病没有关注过所以才导致这次疾病的突发,这次的发病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只是您缺少了相关的了解,希望您转出去以后还能继续配合医生治疗,在饮食上多注意,少吃甜食、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杂粮类、苦瓜、柚子等。平时可以散步、打太极等有氧运动来锻炼身体。您有任何疑惑也可以给我们打电话!” 付叶欢轻轻地握着患者的手,安慰她。
这里有许多患者因为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而不能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护理人员为病人准备了写字板、纸、笔等工具,通过书写交流思想,或者观察患者的表情、眼神、手势等来分析病人的需求。通过病人的眼神、表情得知思念家人,护理人员及时与家属沟通,在患者的床头放置家属的照片。
“每一位住进ICU的患者,都饱受病痛之苦,他们会握住我的手跟我聊天,我想他握住的那是一份信任,一份嘱托。” 付叶欢说道,ICU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尽力给患者进行最好的救治,最好的护理,最好的关怀。
重症监护室大门,虽然阻断了危重病人和外界的接触,但病魔无情人有情。内科ICU青年团队,用精湛的技术,点亮危重患者的生命之光,用细致的护理,温暖生命垂危的病人,带来生命的奇迹。(戴心悦/文 第一附属医院/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