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强之星”系列报道(1)
大山沟里走出来的“小郎中
——记我校“自强之星”张阳同学
悬壶济世,是他的理想;普救含灵,是他的追求。大学期间,中共党员、英语六级、连续4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发表学术论文11篇、主持参与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项、保送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他就是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学专业学生张阳,一个来自金寨县山沟沟里的阳光大男孩,一个安中师生纷纷点赞的优秀好青年。

雪上加霜,一大喜事变丧事
张阳的老家在安徽金寨县燕子河镇大山深处,自幼家境贫寒,父母以务农为业,经济收入微薄,却也勉强生活。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父亲突发脑溢血导致瘫痪,经过长时期的康复治疗,虽能行走,却永远失去了劳动能力,加上高昂的医药费用,家庭不堪重负,外债累累。孝顺的张阳本来的梦想是学习金融,在填志愿的时候,他选择了医学。他说,等自己学成后,就算不能帮爸爸完全治愈,也能帮爸爸更好的调养身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暑假,张阳被安徽中医药大学录取,圆了一家人的大学梦。然而,喜事却变成了丧事,害怕拖累家庭的父亲,竟然在领取安徽中医药大学一本专业录取通知书的当天,选择离开人世,连儿子的录取通知书都没能看一眼。
背负着满满内疚感的张阳没有被悲伤打倒,而是选择坚强面对一切,他告诉自己,要照顾好母亲,要闯出一个像样的未来,以慰藉父亲的在天之灵。
在诸多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他顺利地进入了大学。
矢志岐黄,小荷才露尖尖角
进入大学后,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传承中医、弘扬中医的优秀中医人。悬壶济世,是他的理想;普救含灵,是他的追求。
他挚爱中医,善于钻研,枕边堆满了各种医学类书籍,研读中医经典,研究疑难杂症。凭借“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和毅力,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综合测评名列前茅,连续四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7年以专业第三的成绩顺利保送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了大学生英语四级、六级和计算机省二级、普通话二级。
“纸上得来终觉浅”,中医理论学得再好,能不能看好病才是关键。为了积累临床经验,他利用假期、课外时间,前往中医推拿馆、省中医院自学中医推拿、拔罐、刮痧等保健治疗手法,并先后跟随文献专家张玉才教授、内经教研室主任沈津湛教授、龙砂医学流派负责人顾植山教授等门诊抄方。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细致的学习态度,赢得了老师们的信任与赞赏,委以重任让他参与点校《倚云轩医案医话》。
学术研究上,他主持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主持并参与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计10项,如《明代温补医家治疗中风特色》、《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证治特色》等项目,得到了指导老师的高度好评;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等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明代温补学派中风诊疗思路》等学术论文7篇,第二、三作者身份等发表论文4篇。

心怀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
淡忘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他自立自强、乐观阳光,用双手去改变现实的困境,用行动去描绘生命的画卷。
校园里,他兴趣广泛,积极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学院学生会、新安医学学社社团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省吃俭用,在学校电子阅览室勤工俭学,利用寒暑假在推拿馆做兼职,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加上奖助学金的费用,他基本没有向母亲伸手要钱。
他常提醒自己,“祖国、社会给了我和家人莫大的帮助,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他踊跃参加学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百姓送医送药、普及健康养生知识;组织班级同学成立了新安筑梦队,多次前往夕阳红老年城、学校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和义诊活动,并荣获学校志愿者服务活动月“先进个人”称号。
乐观上进的他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两次荣获“优秀团员”称号,在大三时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希冀为健康中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磨砺人生,梅花香自苦寒来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也有过迷茫,有过彷徨;他也曾疲惫不堪,想过放弃,但终究,他选择了坚持。他深知唯有不懈努力,才能不辜负父亲以生命寄予的厚望,才能不愧对爱心人士给予的帮助。
大学五年,他在逆境中学会成长,学会远离喧嚣,脚踏实地,学会放下内心的浮躁,沉心潜志,朝夕相争。虽然取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中医之路依然漫漫。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象牙塔的追梦之旅,风雨兼程,他依旧在努力,静待生命花开。(校团委)